讲故事的技巧
发布日期:2015-03-24浏览:2548
对于职业培训师来说,讲故事是常 用的授课方法之一。
这是因为,不只是小孩子才喜欢听 故事,成人对一些富有趣味性、哲理性的小故事一样感兴趣。然而,如何讲好故事,把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、声情并茂,那就要看培训师的真功夫了。
讲故事,既然是“讲”,那当然主要是靠培训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呈现了。 因此,讲故事过程当中的语言组织是讲好“故事”重 要手段之一。
培训师在讲故 事时可以通过全感官演绎的方法对听众的感知进行刺激,达到讲好故事的目的。
什么是“全感官演绎”?
在笔者的上一篇文章中,提到根据 外感官和内感官的特点,人可以分为视觉型、听觉型、感觉型三种。三种类型的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和处理事情的时候有着不同的特 点:视觉型的人看世界,听觉型的人听世界,感觉型的人感受世界。这三种类 型的感官认识在每一个人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,而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。也就是说,除了有生理缺陷(如盲人,缺少的是视觉)的人之外,每一个正常的人 都是通过视觉、听觉、感觉在感知这个世界的。如果在讲故事的时候能同时照顾好三种类型的感官,通过感官的作用让听众通过大脑创造出一幅全息的景象,塑造一 种身临其境的效果,讲故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如何刺激听众的全感官感知?
一、语言文字的组织
笔者在《基于学员感官类型的教学 方法选择》里说到,对不同感官类型的学员,对词语的敏感度是不一样 的。
视觉型的学员对“看到”、“看 见”、“展示”、“清晰”等 跟视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,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视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视觉感官;
听觉型的学员对“听到”、“听 来”、“「叮」醒”等跟声音相关 的词语更为敏感,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声音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听觉感官;
感觉型的学员对“感到”、“捉 住”、“闻 到”、“触摸到”等 跟触觉、嗅觉、味觉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,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感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感觉感官。
因此,培训师在拿到故事的原版 内容之后,应对故事进行相应的加工,把能描述故事进程的谓词或形容词、象声词尽可能用能刺激视觉、听觉、感觉的词语进行表达,经过加工后的故事,培训师讲 起来更容易演绎得绘声绘色、声情并茂,从而引导听众展开大脑的联想作用,储存在大脑里的相关图景得以再现,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进了故事的场景中。
二、声音和肢体语言的配合
20世纪50年代,一位研究 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·麦拉宾发现,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 中,7%来自于语言文字(仅指文字),38%来 自于声音(包括语音、音调以及其他声音),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55%的肢体语言。
也就是说,通过文字的加工, 故事里虽然已经有了包含刺激全感官感知的词语(文字),但如果不通过“讲”和“演”来 呈现,听者终究是无法接受故事的信息的。
因此,培训师的声音和肢体语言的 运用,是故事演绎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声音的运用,主要是如何从音量、 语调、语速、重音、停顿等方面的控制来进行演绎,注重的是对听觉的刺激;
肢体语言运用,主要是从目光接 触、表情、手势、站姿、走姿或教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演绎,更多的是对视觉和感觉进行刺激来达到演绎的目的。
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运用,需要培训 师加强专业练习才得以娴熟的运用。
综上所述,讲故事的全感官演绎, 实际上是需要通过讲故事前的“编”(即语言 表达的文字加工)与讲故事过程当中的“演”(即 声音与肢体语言的运用)来刺激学员(听众)的视觉、听觉、感觉,达到吸引学员(听众)的目的。
这是因为,不只是小孩子才喜欢听 故事,成人对一些富有趣味性、哲理性的小故事一样感兴趣。然而,如何讲好故事,把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、声情并茂,那就要看培训师的真功夫了。
讲故事,既然是“讲”,那当然主要是靠培训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呈现了。 因此,讲故事过程当中的语言组织是讲好“故事”重 要手段之一。
培训师在讲故 事时可以通过全感官演绎的方法对听众的感知进行刺激,达到讲好故事的目的。
什么是“全感官演绎”?
在笔者的上一篇文章中,提到根据 外感官和内感官的特点,人可以分为视觉型、听觉型、感觉型三种。三种类型的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和处理事情的时候有着不同的特 点:视觉型的人看世界,听觉型的人听世界,感觉型的人感受世界。这三种类 型的感官认识在每一个人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,而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。也就是说,除了有生理缺陷(如盲人,缺少的是视觉)的人之外,每一个正常的人 都是通过视觉、听觉、感觉在感知这个世界的。如果在讲故事的时候能同时照顾好三种类型的感官,通过感官的作用让听众通过大脑创造出一幅全息的景象,塑造一 种身临其境的效果,讲故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如何刺激听众的全感官感知?
一、语言文字的组织
笔者在《基于学员感官类型的教学 方法选择》里说到,对不同感官类型的学员,对词语的敏感度是不一样 的。
视觉型的学员对“看到”、“看 见”、“展示”、“清晰”等 跟视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,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视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视觉感官;
听觉型的学员对“听到”、“听 来”、“「叮」醒”等跟声音相关 的词语更为敏感,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声音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听觉感官;
感觉型的学员对“感到”、“捉 住”、“闻 到”、“触摸到”等 跟触觉、嗅觉、味觉等相关的词语更为敏感,因此在讲故事时运用感觉描述的词语更能刺激学员的感觉感官。
因此,培训师在拿到故事的原版 内容之后,应对故事进行相应的加工,把能描述故事进程的谓词或形容词、象声词尽可能用能刺激视觉、听觉、感觉的词语进行表达,经过加工后的故事,培训师讲 起来更容易演绎得绘声绘色、声情并茂,从而引导听众展开大脑的联想作用,储存在大脑里的相关图景得以再现,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进了故事的场景中。
二、声音和肢体语言的配合
20世纪50年代,一位研究 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·麦拉宾发现,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 中,7%来自于语言文字(仅指文字),38%来 自于声音(包括语音、音调以及其他声音),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55%的肢体语言。
也就是说,通过文字的加工, 故事里虽然已经有了包含刺激全感官感知的词语(文字),但如果不通过“讲”和“演”来 呈现,听者终究是无法接受故事的信息的。
因此,培训师的声音和肢体语言的 运用,是故事演绎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声音的运用,主要是如何从音量、 语调、语速、重音、停顿等方面的控制来进行演绎,注重的是对听觉的刺激;
肢体语言运用,主要是从目光接 触、表情、手势、站姿、走姿或教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演绎,更多的是对视觉和感觉进行刺激来达到演绎的目的。
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运用,需要培训 师加强专业练习才得以娴熟的运用。
综上所述,讲故事的全感官演绎, 实际上是需要通过讲故事前的“编”(即语言 表达的文字加工)与讲故事过程当中的“演”(即 声音与肢体语言的运用)来刺激学员(听众)的视觉、听觉、感觉,达到吸引学员(听众)的目的。